[1]依托高校创客空间培养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与实践[J].实验室研究与探索,2020,39(11):228-232. [2]产学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[J].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20(02):54-60. [3]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[J].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20(01):25-30. [4]新工科多专业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[J].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9(02):50-56. [5]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[J].教学研究,2014,37(04):1-4+123. [6]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路径探析[J].实验室研究与探索,2014,33(07):201-204. [7]全程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考——基于高校教学运行的视角[J].江苏高教,2014(02):116-118. [8]校企联合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[J].中国高校科技,2013(04):40-41. [9]工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——基于教学体系及运行的视角[J].江苏高教,2013(02):65-67. [10]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述评[J].广东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,12(05):76-81. [11]国外著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分析及经验启示——以伯克利加州、牛津、东京和柏林工业大学为例[J].高等理科教育,2012(04):80-85. [12]伦敦大学内部治理及改革探析[J].世界教育信息,2010,24(10):17-20+24. [13]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:来自国外名校的实践[J].复旦教育论坛,2010,8(03):70-75+89. [14]美国多校园大学内部管理探析[J].比较教育研究,2007(02):71-76. [15]学习型组织:高校管理改革的新走向[J].黑龙江高教研究,2006(01):88-90. [16]高校多校区办学教学管理模式探析[J].黑龙江高教研究,2005(10):48-50. [17]高校多校区办学本科教学管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[J].江苏高教,2005(04):61-64. [18]高校考试管理改革与素质教育[J].广州师院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00(08):43-46. [19]学分制与班级管理[J].广州师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1998(10):88-91. |